我們使用cookies 以爲您提供一個更滿意及個人化的網站瀏覽體驗。有關用途可能包括數據分析及個人推廣。如您繼續瀏覽、進入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我們的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請按此參閲我們的個人資料(私隱)政策。
繼續

葉國蘭與陳啟成:在大學開書店的1+N件開心事

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的那天下午,陽光正好。步出大學火車站,我沿斜坡上行,左望樹木茂盛,右邊有湖有亭,還有幾位身著畢業袍的學生笑鬧著,討論如何擺拍一張有型的畢業相。商務印書館位於中大校園內的書店,便坐落在這湖畔,自2012年開幕至今,已成為師生常訪之地以及愛書人的文化坐標。

陳啟成在書店開業翌年加入,現時任職店長。他從小喜歡看書,畢業後曾在出版社和研究所工作,七年前來到書店,期待與不同性情的讀者交往,以開闊見聞。做編輯或是在研究所工作時,陳啟成日日與文字打交道,而在書店裡,他要學習的是「如何面對人」。

葉國蘭在大學書店的工作經驗更豐富,加入集團十七年,如今的她負責統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書店業務,與幾間大學書店的十數位同事一同思考的是:如何為學校的師生以及校園外慕名而來的愛書人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所謂「1」

「最重要是做好服務。」葉國蘭告訴我,大學書店與商業區書店以及社區書店的不同之處在於貨品的種類。鑒於主要客群是大學師生,大學書店需做好教科書的訂購服務,加之不同學校的不同專業對於教材的使用各有規定,書店同事也需度身定制,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陳啟成看來,做好服務,既在於提供適宜貨品,也需要根據不同學校的需求而調整書店空間佈局與陳列。以他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學書店為例,店內除教科書與學術書籍外,中文綜雜書例如經典文學和人文社科圖書等佔比較高,這與中大以文史哲學科見長、推重博雅教育的校園氛圍不無關聯。

中大的文史及電影類書籍,理大的文創產品,城大的法律專業教材,科大的學校書展……每間大學書店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而這些特色的養成,莫不建基於了解客群喜好及需求的基礎上。

所謂「1+N」

做好服務,自然能贏取讀者信賴,並與讀者建立長期且密切的關聯,令書店不單有書,也有人情。香港中文大學書店內開闢活動空間,定期舉辦新書發佈會、作者分享會以及舊書義賣等多元活動。陳啟成記得2013年秋天,時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教授出版新書《灌溉心靈的半杯水》時,曾在書店內舉辦新書分享會。「沈校長建議學生在繁忙學業之餘,每月讀一本自己專業之外的書,這讓我很受觸動。」陳啟成回憶道。

透過豐富的活動,書店與學校師生的關聯日益密切:與沃土發展社合作的舊書義賣,將售賣所得盡數用於扶貧與助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中大文學團體「書寫力量」每月在書店的玻璃墻上寫一首小詩,成為文藝青年的熱門打卡地;一年一度的博群書節邀請藝文名家在書店內分享交流,建構跨越界別與世代的互動平台……

「書店是書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是人與人相遇的地方。」葉國蘭記得著名作家劉再復教授每年都要在香港科技大學書店買好幾箱中文書,記得中國知名作家余華在校內舉辦分享會時座無虛席的熱鬧場景,也記得每逢周末住在郊區的中小學生組團參觀大學校園書店時的興奮眼神。儘管自去年下半年至今,社會事件以及疫情蔓延,對大學書店經營帶來嚴重影響,但葉國蘭與陳啟成以及書店同事們都相信:逆境終會過去。

離開書店,我在回程時見到沿途鳳凰花開正好,滿樹燦爛,不由想起知名填詞人周耀輝歌詞中的一句:「沿路不只我一人,種萬里花。」

花開需時,終有一日。

文:李夢